2013年10月6日星期日

莫札特的音樂風格

莫札特生在宗教氣息濃厚的天主教家庭,父親Leopold Mozart是當時薩爾茲堡大教堂的教會作曲家,因此他從小耳濡目染,加上單純的信仰情操,使他終其一生共寫出19首彌撒曲,以及50多首感人至深、提升心靈的教會音樂(包括最著名的<聖體頌>(Ave Verum))。德國某歌劇院門口刻著這麼一段詩:

「巴哈帶給我們上帝的話語, 莫札特給我們上帝的歡笑, 貝多芬帶給我們上帝的火燄, 但上帝卻賜給我們音樂,  讓我們可以不用言語也能向祂祈禱。」



莫札特的音樂總體而言非常輕快愉悅,這簡直跟他的生命史格格 不入。研究音樂史的人都知道莫札特的音樂生命非常早熟,他才三四 歲就已充分顯出其音樂的才華,七歲就以神童之名周遊歐洲演奏鋼琴 ,這時的莫札特深被王公貴族們寵愛,其音樂中的歡快愉悅自然是很 能被理解的。這種歡快性質,也深深影響著莫札特的宗教音樂。他最 早的宗教音樂Kyrie(KV33)創作時年僅十歲,Kyrie的內涵是「求主 垂憐我的生命」,其實應當是深沈的信仰告白,但這絕非被人視為稀 罕天才的小小莫札特所能理解的。

但很奇怪的,莫札特到了成人,已不再因神童受人寶愛,開始在 撒爾茲堡跟主教折衝鬱鬱不得志以後,其音樂竟然還是有著愉悅歡快 的特點。正是因著這種音樂風格,音樂詮釋家開始注意在莫札特音樂 中潛藏的,突然出現突然消失的小調,不諧和音與半音階,他們都發 現這些音符在訴說著歡快之外的另一些東西,而莫札特每每在彷彿不 經意間陳述出這些情緒後,便立即以歡快,以和諧再度壓過。而這樣 的音樂風格出現最明顯的,就是在母親去世,莫札特又必須比以前更 卑屈的返回撒爾茲堡作管風琴師以後。



   譬如莫札特的 E 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KV364 ), 此曲作於 1779,此時母親已過世,莫札特回到薩爾茲堡,跟主教仍舊不合,( 一年後終於徹底決裂),此曲就在一向歡愉輕快的風格中,間雜有半 音階的快速迴旋上升音符,給人很焦慮不安的、彷彿想離開逃跑的感 覺,此外還數度出現小提琴與大提琴沈重的往返對應,好像是在不安 的質問著什麼。但是這種音符的出現,都是突兀的過渡,不知何來何 去的在和諧聲中突然出現突然消失。



   雖然這種焦慮感,嚴厲的大主教是不可能准許莫札特將其放入宗 教音樂的。但若仔細聆聽同期的宗教音樂C大調莊嚴彌撒(KV337), 就在其 Kyrie中,便有著間雜半音階的上升,與突然出現嘎然而止的 不諧和合音,尤其是因著其合音突然收入休止符,給人「提出問題沒 有答案」的不確定感十分的明顯。這種宗教音樂的表達,已經是十分 露骨了。



   不管莫札特最終是如何的以歡快否定憂鬱與焦慮,其音樂呈現出 來的真實心靈,卻還是可以被聆聽音樂者感覺出來:莫札特渴望自由 渴望離開,對當時的生命處境並不滿意。



   莫札特於 1781 年終於跟大主教決裂,據說,是大主教踢著他的 屁股,當眾很難堪的把他趕出去的。莫札特在信中告訴父親,「主教 說為他服務的人中,沒有像我這樣壞的,又說其他我都不想重複的難 聽的話,還說我沒教養...。 請你不要灰心,離開大主教我想我就開 始會教好運了。」從此,莫札特開始他更艱困的,收入極不穩定的人 生。

莫札特離開撒爾茲堡後, 於 1783 年創作了他最著名的「 C 小 調彌撒」( KV427 ),這曲彌撒因為沒有教堂儀式肯用, 終於沒有 完成,但光就其完成部份, 便有人將之與巴哈「 B 小調彌撒」、貝 多芬「莊嚴彌撒」並列世界最偉大的三大彌撒曲。 這首彌撒曲的 kyrie, 先以樂器出現沈重的主題動機後,樂器與人聲呈現二種不同 的主題賦格,人聲也分四部賦格。人聲一開始就是急遽升高再急遽下 降,給人十分戲劇性的激動感,而器樂主題重頭到尾循環反覆進行式 ,彷彿在陳述一個明知結局卻無法停止的抉擇,更襯托出人聲四部賦 格「主我求你垂憐」的哀鳴。中間「基督請你憐憫我」歌詞部份,是 獨唱清柔祈禱風,與合唱清柔祈禱風時而對話,時而互相附合。等祈 禱風結束,就又回到器樂與人聲二部賦格。



   C小調彌撒的情感,已絕對不是歡快性質,也與他十歲那年創作 的kyrie相距何其之遙!但到了「信經」曲,三次輪迴的快版,把對 上帝的信心表達的又是何其明確!因此這首彌撒曲很顯然已完全不是 敷衍著主教的要求,而是個人的真實信仰告白了。他要說的不是偽善 的宗教,而是能真真實實安慰他短暫又痛苦的塵世生命的信仰。這種 告白,絕對不是要求規格與形式的薩爾茲堡所能接受。

莫札特生命中最後的貧病交加的五年,曲風再度改變,從偶而出 現突然結束的焦慮不安中掙脫,回到平靜無波甚至有些逍遙感的曲風 。譬如他去世那一年的第二十七號鋼琴協奏曲(KV 595),其流暢的 音符,因偶而的轉小調,就絕對不再僅只是歡愉感的,但其返回大調 ,或優美不陷溺進情感的慢版,仍讓人分享到他的平靜無波。這絕對 遠遠超過他早期的「歡愉」境界,是苦難中的安息了。



   莫札特去世的那年彷彿是想把未竟之志全數完成一般,在病痛中 還是維持大量的創作。其中有一首大概是為領聖餐儀式而作的宗教音 樂「 Ave verum corpus 」(KV618),簡直是無法想 像的超然平靜,四部和聲緩慢優美而無波瀾的述說基督之愛,根本無 法想像創作當時莫札特正在生命垂危之際奮鬥。



   莫札特在他死前兩年,曾經跟來比錫托馬斯合唱隊隊長談了一席 話,他後來寫信給父親時提及此事。他跟隊長說:「我覺得你完全感 受不到『上帝的羔羊基督,你洗卻世上的罪,請賜予我們和平』這句 話的意思... 。我從童蒙時代(註:莫札特的父親在耶穌會受了整整 十二年的教育,並得哲學博士學位,他非常重視莫札特的宗教教育。 )就進了宗教的神秘聖殿,滿腔熱情期待彌撒開始,卻不知到底要得 到什麼....,如今經過庸祿的生活,這一切又重新浮現,並深深感動 著我的心靈,我樂於為這些聽過千百次的話,譜成音樂...。」



   莫札特當年與主教之不合,顯然與主教的成見有關──好動,滑 稽可笑,動不動講黃色笑話的音樂家,怎麼可能在理論在實踐上都明 白信仰真理??



   但莫札特這從來與政治無緣無關,從不知道他將在生命末期經驗 法國大革命的人,卻寫出嘲弄達官貴人,幫助一切平民的「費加羅婚 禮」,以至於貴族紛紛疏遠他,加深他的貧困。當主教斥責他沒有教 養,是個壞蛋,他卻於生命的後面十年,加入有平等思想扶弱濟貧的 「共濟會」..., 這一切都表明莫札特不是沒有信仰,而是無法把他 自己的信仰跟形式化教條僵化的宗教氣氛,與只在上流社會閒談的宗 教氣氛連結。這正是他在薩爾茲堡受困,而後貧病交加的主因。



   莫札特在母親為他勞累旅途中病故後,雖然其創作有一段時間明 顯出現一反輕快風格的哀傷,但他還是寫信給父親說:「我順服上帝 的意志」。當父親病危,他貧困交加的人生中再也沒有長者的撫慰, 莫札特跟父親說:「我永遠感激我的創造者,並由衷祝福我周圍的人 都可以有像我一樣的幸福感。」最後,當他思索死亡時,寫信給父親 道:「既然死是我們生命的真正終極目的,它對我而言就不再是某種 令人驚恐的東西,而是讓我感到安寧寬慰的東西。我感激上帝讓我有 機會認識死,上帝讓我知道,死是達到真正的幸福的鎖鑰。」



   看過這些出自心靈的信仰表白,就不難明白,莫札特在創作中期 離開薩爾茲堡前後,雖經歷生命中嚴重的挫折傷害與懷才不遇,卻仍 走向創作中後期的平靜愉快。這種平靜愉快絕不是不解世事,因此即 或是很容易傾向憂鬱的小調,還是充滿平靜感,最終面對死亡,竟能 創作出 KV618 的天籟之曲了!



   宗教與藝術的關係,絕不是宗教扼殺藝術那般的一語化約──雖 然形式化教條,的確使藝術窒息,莫札特也曾因此憤慨向朋友說:「 作人還是不要太『虔誠』比較好!」,但形式化與教條絕不是宗教的 本意。



   我們在聆聽莫札特的音樂時,多少會體會到一種非出自自我的超 然的情感,一種「不可言喻的奧秘」,因此有人說莫札特的音樂是「 超驗的音樂」,但這終歸是因為莫札特自身先從自身的生命中掙脫, 體會到一種超驗情感的向度。因此我們可以歸結:不是藝術可以取代 宗教,而是宗教真實的體會與深度,賦予藝術一種非凡的內涵,因而 走向超越的向度!



(轉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