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札特是個感情豐富的人, 他的情人有很多個, 可是都不長久。今天我們就舉出幾個比較具代表性的來分享。莫札特開始有男女之間的感情應該算是1777年21歲的時候了。 這一年他和媽媽一起前往巴黎旅遊,他們在9/25日出發,10/11日到達了奧格斯堡, 奧格斯堡是莫札特的爸爸雷歐波德莫札特出生的地方, 莫札特的叔叔還在這個地方經營印刷的生意, 於是莫札特和媽媽就在當地停留,接受他叔叔佛朗茲.阿羅伊德.莫札特的招待。
他的叔叔有個女兒叫瑪利亞.安娜.德保拉,小名叫做蓓絲蕾, 蓓絲蕾已經19歲是個亭亭玉立的少女了。莫札特這時候也正值年輕力壯,他對堂妹蓓絲蕾有著幾分的情意,在他寫給爸爸的信裡面寫著說: 我們的蓓絲蕾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美人,不但是位可愛的才女,而且善體人意……。莫札特和媽媽在奧格斯堡停留了兩個多星期,在10/26日依依不捨的和蓓絲蕾以及他的叔叔道別,。
10/30日他們來到了曼海姆, 到了曼海姆莫札特立刻寫信給了蓓絲蕾, 但是都是一些幽默和開玩笑的內容, 並不像是一般的情書, 或許在這裡他不方便盡情的表達情意吧! 可是他寫給父親的信卻又說: 沒有貝絲蕾的地方一切都不會如意快樂! 莫札特就是這樣複雜的心情, 等你聽完了今天的節目, 你大概就會知道為什麼莫札特當時會有這樣錯綜複雜的情愫。
另一方面,情竇初開的蓓絲蕾已經被翩翩丰采的堂哥所吸引而深深的愛上了音樂才子的堂哥-莫札特。心中暗自盤算著,等堂哥從法國回來, 就會來迎娶自己了。這是不是他們在分別之前有什麼樣的誓言,已經不可考了, 但蓓絲蕾對莫札特的愛意卻是一輩子的。
1778年也就是莫札特和媽媽這趟前往巴黎旅程的第二年, 7/3莫札特的媽媽安娜-瑪麗亞-波特爾在巴黎突然去世, 頓時失去了他最依賴的親人, 這對他的打擊非常大, 他透過音樂表露出他對媽媽的懷念與內心的痛苦, 這一年秋天所完成的e小調小提琴奏鳴曲 ( K304 ) 和 a小調鋼琴奏鳴曲 ( K310 ), 被認為是為母親去世所譜寫的代表作品。莫札特的作品大多數主要以大調寫成,儘管其中或有穿插小調樂句, 但整個色調還是多趨向明朗。像這兩部表現出暗沉的作品實在是不多。或許在莫札特天真爛漫的性格裡 , 這些偶爾出現的陰霾, 是潛在他內心深處的情感渲洩吧。
莫札特在9/26日孤獨的離開了痛失母親的傷心地巴黎, 開始了回家的行程,當他到了凱斯海姆這個地方的時候, 寫了一封信給蓓絲蕾, 這時候蓓絲蕾原以為莫札特會到奧格斯堡來找她的, 但莫札特在信中卻這樣寫著: 在徹底後悔及痛苦之後我決定, 我向你寫這封信, 告訴妳我明天將前往慕尼黑….。這就好像是對蓓絲蕾的一種邀請吧, 他希望蓓絲蕾能夠到慕尼黑來相聚。蓓絲蕾真的就在隔年也就是1779年1/8到了慕尼黑和莫札特相會。莫札特更進一步的邀請蓓絲蕾一起前往薩爾斯堡, 這麼一來, 蓓絲蕾就更加認定了莫札特就是她的真命天子了, 心想這樣也好, 可以見見未來的公公和小姑了。
一月中旬莫札特回到了薩爾茲堡, 但蓓絲蕾是不是一起同行已經無法考證了, 但是蓓絲蕾的確在薩爾斯堡受到伯父熱烈的歡迎, 由於蓓絲蕾開朗的個性贏得了伯父和莫札特的姊姊的好感, 她也一直等待著莫札特的求婚。 但是莫札特卻一直沒有表示, 蓓絲蕾於是懷疑伯父一家人對自己的親切和好感, 可能只是基於親戚的關係罷了! 在薩爾斯堡待了將近三個月的蓓絲蕾在3/10帶著一顆失落的心告別了伯父一家人, 回去了奧格斯堡。
莫札特之後寫給蓓絲蕾的信還是熱情洋溢, 信中總是寫著: 我最愛的、最高尚的、最美麗的、最可愛的、最溫柔的…等等。但是對蓓絲蕾來說, 這不過是莫札特寫信給他單純的語助詞而已!
莫札特從邂逅蓓絲蕾到再相會這段時間, 其實他是有苦衷的! 因為他的心被另外一個女人所擄獲了, 雖然後來沒有結局, 但由於內心的罪惡感, 使他對於蓓絲蕾這樣一位對她奉獻出真愛的美女, 不敢積極去表達對她的愛。可憐的蓓絲蕾從此拒絕一切的求婚, 一生過著單身的寂寞生活, 1841年1/25日在拜雷特蓓絲蕾結束了83歲的孤獨一生。
那位擄獲莫札特的心的女人, 後來化身出現在他的歌劇魔笛中, Papagena這一個角色。也就是說莫札特將這一個女人的個性、感覺都以Papagena這一個角色表露出來。
時間回到1777年10/26日, 莫札特和媽媽依依不捨的和蓓絲蕾分手, 四天後他們到了曼海姆。在曼海姆他們認識了樂長康那比希和長笛演奏家韋德林克, 也經常拜訪這兩個家庭。康納比希有個女兒叫做羅莎,她擅長鋼琴, 韋德林克也有一個女兒叫做奧絲蒂,奧絲蒂則有個好歌喉, 莫札特為了這兩位小姐寫了很多的歌曲和鋼琴曲。或許是對蓓絲蕾的思念愛慕之情還是很濃厚的關係吧! 莫札特對這兩位小姐始終保持著一段距離, 由此可見莫札特在感情上稱得上是一位君子。
韋伯, 也就是譜寫魔彈射手的作曲家, 他有個伯父佛利德林.韋柏是一位低音歌手, 當時在曼海姆劇場擔任後台提詞、寫譜的工作。佛利德林.韋伯有四個漂亮的女兒, 其中以第二個女兒Aloysia長得最美麗! 16歲的Aloysia再也不是天真可愛的小女生了, 她長得亭亭玉立有著吸引異性的天生魅力,!她有蓓絲蕾還有在曼海姆所認識的羅莎她們所沒有的一種女性魅力, 莫札特先是被她的歌聲所迷住, 而後被她的魅力所深深吸引, 莫札特不能自主的拜到在Aloysia的石榴裙下。在1778年1/17日莫札特在給父親的信中提到了Aloysia, 他這麼形容著: 她是一位卓越的歌手, 聲音優美澄清。只是欠缺演技, 當具備了演技時, 她在任何劇場都將是最佳的主角人選, 他目前剛滿16歲。
莫札特的媽媽看到這樣的情形非常憂心, 只希望莫札特不要陷入感情的漩渦裡, 雖然在這裡已經待了很長的時間, 但莫札特倒是方興未艾呢! 莫札特曾經盤算著讓媽媽先回薩爾茲堡, 自己則和佛利德林韋伯還有Aloysia一起到義大利做旅行演奏。在薩爾茲父親雷歐波德莫札特知道了這件事,大為震怒! 父子間書信激烈的往來, 還好那時候沒有行動電話, 不然肯定是天文數字的通話費! 莫札特捱不過父親的堅持, 後來還是讓步了, 為此他無精打采的躺在床上好幾天。他們巴黎的旅程還是按照原定計畫繼續的前進。3/14日他們朝曼海姆出發。
7/3莫札特的媽媽不幸在巴黎去世, 兩個多月後, 9/26日莫札特孤獨的踏上了歸程。12/23日在凱斯海姆他寫信給堂妹蓓絲蕾, 也就是莫札特舉棋不定, 雙腳踏兩條船的心態讓他後來在慕尼黑嘗到了失戀的滋味。 曾經為了和莫札特分離而傷心哭泣的Aloysia, 這時候已經住在慕尼黑了, 莫札特一直以為Aloysia還是深愛著他, 不斷的寄出情書和求婚信, 但這時候的Aloysia已經拒他於千里之外了。
12/25日聖誕節當天, 莫札特把在巴黎寫成的(狄薩利的人們)和詠嘆調(永恆的神啊!我 一無所求Io non chiedo, eterni Dei)當作是結婚禮物送給Aloysia, 可是Aloysia以沒有意思結婚為理由拒絕的莫札特的求婚! 可憐的莫札特失戀了, 求婚不成後, 傷心的跑到好朋友長笛演奏家貝凱的家裡, 在那裏連續哭了整整四天。
Aloysia在1780年10/31日和維也納宮庭劇院的演員約瑟夫.蘭吉結婚, 蘭吉除了是一個演員之外呢, 也是一個畫家, 蘭吉的第一個老婆去世後留下兩個年幼的小孩, 所以Aloysia也都接收了! Aloysia在婚前是全家經濟的支柱, 所以在他們的結婚合約裡, 蘭吉每年都必須支付一筆費用給Aloysia的母親。人說紅顏薄命, 似乎中外皆然! 因為藍吉的忌妒心很重, 他們這段婚姻的結局是失敗的! 1791年他們結束了10年多的婚姻關係, Aloysia後來搬到了薩爾茲堡過著貧困的日子, 一直到79歲時去世。
莫札特最後是跟Constanze在1782年結婚, Constanze也就是Aloysia的妹妹! Constanze也是音樂神童莫札特感情最後的歸宿。
音樂下的我
2013年10月24日星期四
2013年10月19日星期六
莫札特的音樂作品
今日常聽見的莫札特作品 , 幾乎都是在世最後十年完成的。
依著父親的期望安排而作為一個作曲家 , 莫札特比一般人更有機會接觸到各式各樣的樂器以及當時不同的音樂型式 . 他擅長演奏鋼琴與小提琴等樂器 , 也會演奏中提琴 . 他喜歡音樂 , 有著一對敏感的耳朵 , 能分辨出每一個音來 , 但是這並不代表他對所有的樂器都很欣賞 . 他不喜歡管樂器 , 尤其是小喇叭 . 據說他父親為了要讓他喜歡這個樂器 , 特別請他的一位好友到家裡吹給他聽 , 不料才吹出第一個音莫札特的臉色便立刻發青 , 而且倒在床上發抖 . 不管這件軼事真實性有多少 , 莫札特確實是沒有為小喇叭作甚麼作品 . 但相反的 , 雖然他曾經說過 : 要我為我幾乎無法忍受的樂器 ( 長笛 ) 作曲 , 實在是.... . 即使如此 , 莫札特也為長笛留下了許多美好的作品 : 如第一號 , 第二號長笛協奏曲 , 長笛與豎琴雙重協奏曲 , 長笛四重奏等等 . 就某些方面而言 , 這象徵了他的作曲的 " 專業能力 " . 同樣可看出莫札特功力的是豎笛 . 莫札特成年之後 , 豎笛成為當時一種新興的樂器 . 莫札特很喜歡豎笛豐富的音色 , 也開始在音樂作品中使用這一種樂器 . 對這個樂器 , 他是以作曲家的態度來面對 . 因為根據資料顯示莫札特並不會演奏豎笛 . 因此在這種情形下 , 他就著自己對這個樂器的喜愛和認識作為他創作的基礎 . 然而當時莫札特的作曲技巧以及樂思己經進入全面成熟期 , 所以不論是豎笛五重奏以及後來的豎笛協奏曲 , 不僅僅是很好的作品 , 也幾乎成為莫札特自己同類作品中的代表作 . 莫札特在這裏表現了他作為一個作曲家 , 有時也是觀眾在舞台下的愉快心情 . 在莫札特的樂器情結裏 , 豎笛所代表的不是演奏家莫札特 , 而是作曲家 , 聽眾 , 和朋友。
早在八歲之時 , 莫札特就規律地在作曲了 . 終其一生他完成了 650 多件作品 , 形式包羅萬象 , 幾乎沒有漏掉其時代任何一種曲式 : 交響曲 , 協奏曲 , 歌劇 , 歌曲 , 獨奏樂器奏鳴曲 , 獨奏曲 , 宗教音樂 , 室內樂 , 管弦樂曲.......... , 令人驚異的是在如此大量的創作中 , 他的創作水準仍能維持在一定程度以上 , 甚至於在許多曲式裡豎立了重要的里程碑 . 他的 50 首交響曲和海頓相互影響 , 為音樂史中最重要的曲式奠下了深厚的基礎 . 他的室內樂亦與海頓有重要的互動 ; 鋼琴協奏曲更是音樂史中無人能出其右 , 可謂個中的極品 . 在歌劇上莫札特數件重量級的作品將歌劇角色與音樂的可能性提昇許多 . 除此之外在純粹奏鳴曲式上的確立更是功不可沒 。
這許多的作品 , 後來由一位分類學家 Koechel 以謹慎的考究依作品完成時間來編號 , 編號愈小的作品表示是愈早的創作 . 雖然這份作品清單後來幾經後來學者修訂 , 但是為了紀念這位最早投身於莫札特作品統整的學者 , 莫札特的作品編號仍以 " K " 來表示 . 第一首小步舞曲的編號就是 K1 , 最後一首安魂曲就寫成 K626。
十八歲時寫的第25號交響曲 K183 , 是莫札特早年真正的一首重量級作品 . 沈重的 G 小調在開頭四小節的切分音裡充滿張力 , 似乎在表現對命運的掙扎 . 然而不久後 , K201 這首 A 大調的 29 號交響曲卻又是一首氣度恢弘的光明大作 . 或許這是莫札特的一種創作平衡吧 。
像這樣子作品以互相平衡成對出現的情形 , 在莫札特往後的創作中也常常看到 . 以交響曲為例 , K550 和 K551 分別是 G 小調與 C 大調的作品 , 也常常被拿來互相對比 . 以相同調性對比的還有弦樂五重奏 K515 與 K516 ; 鋼琴協奏曲的 K466 ( D ) 與 K467 ( C ) , K488 ( A ) 與 K491 ( C ) ; 甚至於也有人把魔笛和安魂曲拿來對比的呢 . 當然 , 這種對比有很大的主觀成份在內 , 甚至於也難免有些穿鑿附會的意味 . 但是不論是作者有意識或無意識下的結果 , 還是純粹是後人的推敲 , 看這些成對的作品的確令人為莫札特能同時構思兩件性格完全不同的能力而大讚不已 . 更重要的是這些成對的作品往往是屬於眾多作品中的佼佼之作 , 很值得細加玩賞。
1775 年 19歲的莫札特連續寫了五闕小提琴協奏曲 ( K207 , K211 , K216 , K218 , K219 ) . 這Mozart五首風格明朗快活的作品可以說是當時宮廷音樂品味的反映 . 另外他的木管協奏曲 , 小夜曲 , 嬉遊曲等 , 也常常具有濃厚的宮廷氣息 . 這類的曲子在那個音樂家還無法完全獨立於宮廷之外的時代是不可避免的 . 儘管這類曲的的創作目的並不是我們一般印象中偉大藝術家為了表現內心深處的掙扎或感情而作 , 但是經過時代的考驗 , 莫札特這些作品至今仍能留傳下來 , 廣受大家的喜愛 . 或許在各種不同作品的浮華外貌之下 , 存在著某種不會受形式限制或影響的特質 , 仍能感動我們。
莫札特儘管寫了這些應時的音樂 , 卻不代表他和在位者的關係維持得很好 . 他和柯羅瑞多主教間的惡劣關係一直是他不擅處理主從關係的表現 . 這種緊張關係對莫札特的影響重大 , 甚至於 1781 年 5 月 9 日他被主教的僕人一腳朝屁股踢出去 , 造成永久而正式的決裂的日期 , 還被許多史家大書特書。
E 小調小提琴奏鳴曲 ( K304 ) 和 A 小調鋼琴奏鳴曲 ( K310 ) 這一對作品完成 在 1778 年的秋天 , 被認為是母親去世的表情之作 . 兩闕作品中表現出來的小調聽來也似乎是不僅是功能性地使用小調 . 莫札特的作品大多數主要以大調寫成 . 儘管其中或有穿插小調樂句 , 但整個色調仍多趨明朗 . 然而這些難得出現的小調一但被使用時 , 場合必然是非常重大的 . 他的小調作品幾乎在整個作品列表中都是站在重要地位的大作 . 或許在莫札特天真爛漫的性格裡 , 這些偶爾出現的陰霾是潛在他生命中深沈情感的不自覺渲洩吧。
1781 年以後的十年 , 也是莫札特生命最後精華的十年 . 莫札特在維也納定居這十年中的創作是他作品的另一個高峰 . 二十六歲成家之後他算是能有一個獨立的生命了 , 儘管不擅理財的夫婦倆常常要為了經濟問題而煩惱 , 但是得以獲得自由的莫札特將創作生命注入了更多的熱力 , 今日我們仍能常聽到的作品大多是最後十年的創作。
K417降E大調第二號法國號協奏曲完成於1783年5月27日,是真正為羅特凱普所寫的第一首協奏曲,莫札特調侃的寫上「憐憫驢子、牛、笨呆的羅特凱普而作」。本曲規模雖小,但是是用正規的三個樂章寫成,華麗的技巧鮮少,但是曲想的魅力極大,輕快優美的旋律中可以窺見莫札特幽默的筆調。第一樂章由莊嚴典雅並略帶幽默的樂音,進入帶有陰暗晦澀的中段,綻放出內醞的光芒。第二樂章是具有莫札特內省的高雅樂章,突顯出法國號音色的高貴特質,像是春天午後天空淡淡的陰霾與微風輕撫。第三樂章帶有莫札特的玩笑氣質,中段的第一小提琴奏著戲謔似的樂句,與優美莊雅的法國號形成對比,似乎是莫札特正嘲笑著羅特凱普。
1784 年是鋼琴協奏曲之年 , 在這一年中莫札特連續寫了六首鋼琴協奏曲 ( K449 , K450 , K451 , K453 , K456 , K459 ) . 莫札特寫鋼琴協奏曲幾乎都是為 了自己要開演奏會而寫 . 值得一提的是 , 有多首作品因為時間匆促而來不及從腦中寫出來 , 使得譜上的記號非常簡略 , 甚至於空白 . 今天 , 許多學者為著各種不同版本的彈法而傷腦筋不已 . 大概該歸過於莫札特太過聰明的頭腦吧!
莫札特的鋼琴協奏曲是受最多人喜歡的曲式 . 他一共創作了 27 首鋼琴協奏曲 , 每一首都有相當獨特的個性 . 一般而言 20 號 ( K466 ) 以後的八首最受歡迎 . 這些精緻的作品最令人讚賞的除了它們豐富的旋律性外 , 還有協奏曲本身難以達成的平衡感 . 所有的協奏曲作曲家都必須面對主奏協奏孰輕孰重的問題 , 儘管莫札特在音樂史佔的時期算是頗早 , 但是其後的各作曲家實在不 容易找到幾個在這方面處理得漂亮的。
莫札特的幾部重要歌劇都是在最後十年完成的 . 土耳其後宮誘逃 ( K384 ) , 費加洛婚禮 ( K492 ) , 唐喬凡尼 ( K527 ) , 魔笛 ( K620 ) 等皆是歌劇史上的重大鉅作 . 莫札特本人多次在信件中表達出他對歌劇寫作的渴望 . 我們在他為歌劇中各個角色寫出的詠嘆調裡可以感受到莫札特絕不是只將主角刻意過份突出的作曲家 , 他為每個角色所寫的音樂份量總是平衡而恰到好處。
K626 安魂曲D小調是莫札特最後一首莊嚴的宗教音樂 , 也是莫札特一生中最後一首作品 . 與威爾第 , 佛瑞的安魂曲並稱為世界三大安魂曲 .安魂曲共分七部 , 十四曲 , 由獨唱部份 , 混聲合唱以及管弦樂團聯合演奏。
C大調 第四十一號交響曲 " 邱比特 " 是的最後一首交響 曲 . 這首宏偉壯闊的 C 大調交響曲是莫札特晚年最具代表性之三大巨作中的最後一首 , 此曲除了表現出莫札特晚年純熟深刻的曲風外 , 於第四樂章中對位法的使用更是有如神來之筆 , 完美地結合了主調音樂與複音音樂。
依著父親的期望安排而作為一個作曲家 , 莫札特比一般人更有機會接觸到各式各樣的樂器以及當時不同的音樂型式 . 他擅長演奏鋼琴與小提琴等樂器 , 也會演奏中提琴 . 他喜歡音樂 , 有著一對敏感的耳朵 , 能分辨出每一個音來 , 但是這並不代表他對所有的樂器都很欣賞 . 他不喜歡管樂器 , 尤其是小喇叭 . 據說他父親為了要讓他喜歡這個樂器 , 特別請他的一位好友到家裡吹給他聽 , 不料才吹出第一個音莫札特的臉色便立刻發青 , 而且倒在床上發抖 . 不管這件軼事真實性有多少 , 莫札特確實是沒有為小喇叭作甚麼作品 . 但相反的 , 雖然他曾經說過 : 要我為我幾乎無法忍受的樂器 ( 長笛 ) 作曲 , 實在是.... . 即使如此 , 莫札特也為長笛留下了許多美好的作品 : 如第一號 , 第二號長笛協奏曲 , 長笛與豎琴雙重協奏曲 , 長笛四重奏等等 . 就某些方面而言 , 這象徵了他的作曲的 " 專業能力 " . 同樣可看出莫札特功力的是豎笛 . 莫札特成年之後 , 豎笛成為當時一種新興的樂器 . 莫札特很喜歡豎笛豐富的音色 , 也開始在音樂作品中使用這一種樂器 . 對這個樂器 , 他是以作曲家的態度來面對 . 因為根據資料顯示莫札特並不會演奏豎笛 . 因此在這種情形下 , 他就著自己對這個樂器的喜愛和認識作為他創作的基礎 . 然而當時莫札特的作曲技巧以及樂思己經進入全面成熟期 , 所以不論是豎笛五重奏以及後來的豎笛協奏曲 , 不僅僅是很好的作品 , 也幾乎成為莫札特自己同類作品中的代表作 . 莫札特在這裏表現了他作為一個作曲家 , 有時也是觀眾在舞台下的愉快心情 . 在莫札特的樂器情結裏 , 豎笛所代表的不是演奏家莫札特 , 而是作曲家 , 聽眾 , 和朋友。
早在八歲之時 , 莫札特就規律地在作曲了 . 終其一生他完成了 650 多件作品 , 形式包羅萬象 , 幾乎沒有漏掉其時代任何一種曲式 : 交響曲 , 協奏曲 , 歌劇 , 歌曲 , 獨奏樂器奏鳴曲 , 獨奏曲 , 宗教音樂 , 室內樂 , 管弦樂曲.......... , 令人驚異的是在如此大量的創作中 , 他的創作水準仍能維持在一定程度以上 , 甚至於在許多曲式裡豎立了重要的里程碑 . 他的 50 首交響曲和海頓相互影響 , 為音樂史中最重要的曲式奠下了深厚的基礎 . 他的室內樂亦與海頓有重要的互動 ; 鋼琴協奏曲更是音樂史中無人能出其右 , 可謂個中的極品 . 在歌劇上莫札特數件重量級的作品將歌劇角色與音樂的可能性提昇許多 . 除此之外在純粹奏鳴曲式上的確立更是功不可沒 。
這許多的作品 , 後來由一位分類學家 Koechel 以謹慎的考究依作品完成時間來編號 , 編號愈小的作品表示是愈早的創作 . 雖然這份作品清單後來幾經後來學者修訂 , 但是為了紀念這位最早投身於莫札特作品統整的學者 , 莫札特的作品編號仍以 " K " 來表示 . 第一首小步舞曲的編號就是 K1 , 最後一首安魂曲就寫成 K626。
十八歲時寫的第25號交響曲 K183 , 是莫札特早年真正的一首重量級作品 . 沈重的 G 小調在開頭四小節的切分音裡充滿張力 , 似乎在表現對命運的掙扎 . 然而不久後 , K201 這首 A 大調的 29 號交響曲卻又是一首氣度恢弘的光明大作 . 或許這是莫札特的一種創作平衡吧 。
像這樣子作品以互相平衡成對出現的情形 , 在莫札特往後的創作中也常常看到 . 以交響曲為例 , K550 和 K551 分別是 G 小調與 C 大調的作品 , 也常常被拿來互相對比 . 以相同調性對比的還有弦樂五重奏 K515 與 K516 ; 鋼琴協奏曲的 K466 ( D ) 與 K467 ( C ) , K488 ( A ) 與 K491 ( C ) ; 甚至於也有人把魔笛和安魂曲拿來對比的呢 . 當然 , 這種對比有很大的主觀成份在內 , 甚至於也難免有些穿鑿附會的意味 . 但是不論是作者有意識或無意識下的結果 , 還是純粹是後人的推敲 , 看這些成對的作品的確令人為莫札特能同時構思兩件性格完全不同的能力而大讚不已 . 更重要的是這些成對的作品往往是屬於眾多作品中的佼佼之作 , 很值得細加玩賞。
1775 年 19歲的莫札特連續寫了五闕小提琴協奏曲 ( K207 , K211 , K216 , K218 , K219 ) . 這Mozart五首風格明朗快活的作品可以說是當時宮廷音樂品味的反映 . 另外他的木管協奏曲 , 小夜曲 , 嬉遊曲等 , 也常常具有濃厚的宮廷氣息 . 這類的曲子在那個音樂家還無法完全獨立於宮廷之外的時代是不可避免的 . 儘管這類曲的的創作目的並不是我們一般印象中偉大藝術家為了表現內心深處的掙扎或感情而作 , 但是經過時代的考驗 , 莫札特這些作品至今仍能留傳下來 , 廣受大家的喜愛 . 或許在各種不同作品的浮華外貌之下 , 存在著某種不會受形式限制或影響的特質 , 仍能感動我們。
莫札特儘管寫了這些應時的音樂 , 卻不代表他和在位者的關係維持得很好 . 他和柯羅瑞多主教間的惡劣關係一直是他不擅處理主從關係的表現 . 這種緊張關係對莫札特的影響重大 , 甚至於 1781 年 5 月 9 日他被主教的僕人一腳朝屁股踢出去 , 造成永久而正式的決裂的日期 , 還被許多史家大書特書。
E 小調小提琴奏鳴曲 ( K304 ) 和 A 小調鋼琴奏鳴曲 ( K310 ) 這一對作品完成 在 1778 年的秋天 , 被認為是母親去世的表情之作 . 兩闕作品中表現出來的小調聽來也似乎是不僅是功能性地使用小調 . 莫札特的作品大多數主要以大調寫成 . 儘管其中或有穿插小調樂句 , 但整個色調仍多趨明朗 . 然而這些難得出現的小調一但被使用時 , 場合必然是非常重大的 . 他的小調作品幾乎在整個作品列表中都是站在重要地位的大作 . 或許在莫札特天真爛漫的性格裡 , 這些偶爾出現的陰霾是潛在他生命中深沈情感的不自覺渲洩吧。
1781 年以後的十年 , 也是莫札特生命最後精華的十年 . 莫札特在維也納定居這十年中的創作是他作品的另一個高峰 . 二十六歲成家之後他算是能有一個獨立的生命了 , 儘管不擅理財的夫婦倆常常要為了經濟問題而煩惱 , 但是得以獲得自由的莫札特將創作生命注入了更多的熱力 , 今日我們仍能常聽到的作品大多是最後十年的創作。
K417降E大調第二號法國號協奏曲完成於1783年5月27日,是真正為羅特凱普所寫的第一首協奏曲,莫札特調侃的寫上「憐憫驢子、牛、笨呆的羅特凱普而作」。本曲規模雖小,但是是用正規的三個樂章寫成,華麗的技巧鮮少,但是曲想的魅力極大,輕快優美的旋律中可以窺見莫札特幽默的筆調。第一樂章由莊嚴典雅並略帶幽默的樂音,進入帶有陰暗晦澀的中段,綻放出內醞的光芒。第二樂章是具有莫札特內省的高雅樂章,突顯出法國號音色的高貴特質,像是春天午後天空淡淡的陰霾與微風輕撫。第三樂章帶有莫札特的玩笑氣質,中段的第一小提琴奏著戲謔似的樂句,與優美莊雅的法國號形成對比,似乎是莫札特正嘲笑著羅特凱普。
1784 年是鋼琴協奏曲之年 , 在這一年中莫札特連續寫了六首鋼琴協奏曲 ( K449 , K450 , K451 , K453 , K456 , K459 ) . 莫札特寫鋼琴協奏曲幾乎都是為 了自己要開演奏會而寫 . 值得一提的是 , 有多首作品因為時間匆促而來不及從腦中寫出來 , 使得譜上的記號非常簡略 , 甚至於空白 . 今天 , 許多學者為著各種不同版本的彈法而傷腦筋不已 . 大概該歸過於莫札特太過聰明的頭腦吧!
莫札特的鋼琴協奏曲是受最多人喜歡的曲式 . 他一共創作了 27 首鋼琴協奏曲 , 每一首都有相當獨特的個性 . 一般而言 20 號 ( K466 ) 以後的八首最受歡迎 . 這些精緻的作品最令人讚賞的除了它們豐富的旋律性外 , 還有協奏曲本身難以達成的平衡感 . 所有的協奏曲作曲家都必須面對主奏協奏孰輕孰重的問題 , 儘管莫札特在音樂史佔的時期算是頗早 , 但是其後的各作曲家實在不 容易找到幾個在這方面處理得漂亮的。
莫札特的幾部重要歌劇都是在最後十年完成的 . 土耳其後宮誘逃 ( K384 ) , 費加洛婚禮 ( K492 ) , 唐喬凡尼 ( K527 ) , 魔笛 ( K620 ) 等皆是歌劇史上的重大鉅作 . 莫札特本人多次在信件中表達出他對歌劇寫作的渴望 . 我們在他為歌劇中各個角色寫出的詠嘆調裡可以感受到莫札特絕不是只將主角刻意過份突出的作曲家 , 他為每個角色所寫的音樂份量總是平衡而恰到好處。
K626 安魂曲D小調是莫札特最後一首莊嚴的宗教音樂 , 也是莫札特一生中最後一首作品 . 與威爾第 , 佛瑞的安魂曲並稱為世界三大安魂曲 .安魂曲共分七部 , 十四曲 , 由獨唱部份 , 混聲合唱以及管弦樂團聯合演奏。
C大調 第四十一號交響曲 " 邱比特 " 是的最後一首交響 曲 . 這首宏偉壯闊的 C 大調交響曲是莫札特晚年最具代表性之三大巨作中的最後一首 , 此曲除了表現出莫札特晚年純熟深刻的曲風外 , 於第四樂章中對位法的使用更是有如神來之筆 , 完美地結合了主調音樂與複音音樂。
2013年10月6日星期日
莫札特的音樂風格
莫札特生在宗教氣息濃厚的天主教家庭,父親Leopold Mozart是當時薩爾茲堡大教堂的教會作曲家,因此他從小耳濡目染,加上單純的信仰情操,使他終其一生共寫出19首彌撒曲,以及50多首感人至深、提升心靈的教會音樂(包括最著名的<聖體頌>(Ave Verum))。德國某歌劇院門口刻著這麼一段詩:
「巴哈帶給我們上帝的話語, 莫札特給我們上帝的歡笑, 貝多芬帶給我們上帝的火燄, 但上帝卻賜給我們音樂, 讓我們可以不用言語也能向祂祈禱。」
莫札特的音樂總體而言非常輕快愉悅,這簡直跟他的生命史格格 不入。研究音樂史的人都知道莫札特的音樂生命非常早熟,他才三四 歲就已充分顯出其音樂的才華,七歲就以神童之名周遊歐洲演奏鋼琴 ,這時的莫札特深被王公貴族們寵愛,其音樂中的歡快愉悅自然是很 能被理解的。這種歡快性質,也深深影響著莫札特的宗教音樂。他最 早的宗教音樂Kyrie(KV33)創作時年僅十歲,Kyrie的內涵是「求主 垂憐我的生命」,其實應當是深沈的信仰告白,但這絕非被人視為稀 罕天才的小小莫札特所能理解的。
但很奇怪的,莫札特到了成人,已不再因神童受人寶愛,開始在 撒爾茲堡跟主教折衝鬱鬱不得志以後,其音樂竟然還是有著愉悅歡快 的特點。正是因著這種音樂風格,音樂詮釋家開始注意在莫札特音樂 中潛藏的,突然出現突然消失的小調,不諧和音與半音階,他們都發 現這些音符在訴說著歡快之外的另一些東西,而莫札特每每在彷彿不 經意間陳述出這些情緒後,便立即以歡快,以和諧再度壓過。而這樣 的音樂風格出現最明顯的,就是在母親去世,莫札特又必須比以前更 卑屈的返回撒爾茲堡作管風琴師以後。
譬如莫札特的 E 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KV364 ), 此曲作於 1779,此時母親已過世,莫札特回到薩爾茲堡,跟主教仍舊不合,( 一年後終於徹底決裂),此曲就在一向歡愉輕快的風格中,間雜有半 音階的快速迴旋上升音符,給人很焦慮不安的、彷彿想離開逃跑的感 覺,此外還數度出現小提琴與大提琴沈重的往返對應,好像是在不安 的質問著什麼。但是這種音符的出現,都是突兀的過渡,不知何來何 去的在和諧聲中突然出現突然消失。
雖然這種焦慮感,嚴厲的大主教是不可能准許莫札特將其放入宗 教音樂的。但若仔細聆聽同期的宗教音樂C大調莊嚴彌撒(KV337), 就在其 Kyrie中,便有著間雜半音階的上升,與突然出現嘎然而止的 不諧和合音,尤其是因著其合音突然收入休止符,給人「提出問題沒 有答案」的不確定感十分的明顯。這種宗教音樂的表達,已經是十分 露骨了。
不管莫札特最終是如何的以歡快否定憂鬱與焦慮,其音樂呈現出 來的真實心靈,卻還是可以被聆聽音樂者感覺出來:莫札特渴望自由 渴望離開,對當時的生命處境並不滿意。
莫札特於 1781 年終於跟大主教決裂,據說,是大主教踢著他的 屁股,當眾很難堪的把他趕出去的。莫札特在信中告訴父親,「主教 說為他服務的人中,沒有像我這樣壞的,又說其他我都不想重複的難 聽的話,還說我沒教養...。 請你不要灰心,離開大主教我想我就開 始會教好運了。」從此,莫札特開始他更艱困的,收入極不穩定的人 生。
莫札特離開撒爾茲堡後, 於 1783 年創作了他最著名的「 C 小 調彌撒」( KV427 ),這曲彌撒因為沒有教堂儀式肯用, 終於沒有 完成,但光就其完成部份, 便有人將之與巴哈「 B 小調彌撒」、貝 多芬「莊嚴彌撒」並列世界最偉大的三大彌撒曲。 這首彌撒曲的 kyrie, 先以樂器出現沈重的主題動機後,樂器與人聲呈現二種不同 的主題賦格,人聲也分四部賦格。人聲一開始就是急遽升高再急遽下 降,給人十分戲劇性的激動感,而器樂主題重頭到尾循環反覆進行式 ,彷彿在陳述一個明知結局卻無法停止的抉擇,更襯托出人聲四部賦 格「主我求你垂憐」的哀鳴。中間「基督請你憐憫我」歌詞部份,是 獨唱清柔祈禱風,與合唱清柔祈禱風時而對話,時而互相附合。等祈 禱風結束,就又回到器樂與人聲二部賦格。
C小調彌撒的情感,已絕對不是歡快性質,也與他十歲那年創作 的kyrie相距何其之遙!但到了「信經」曲,三次輪迴的快版,把對 上帝的信心表達的又是何其明確!因此這首彌撒曲很顯然已完全不是 敷衍著主教的要求,而是個人的真實信仰告白了。他要說的不是偽善 的宗教,而是能真真實實安慰他短暫又痛苦的塵世生命的信仰。這種 告白,絕對不是要求規格與形式的薩爾茲堡所能接受。
莫札特生命中最後的貧病交加的五年,曲風再度改變,從偶而出 現突然結束的焦慮不安中掙脫,回到平靜無波甚至有些逍遙感的曲風 。譬如他去世那一年的第二十七號鋼琴協奏曲(KV 595),其流暢的 音符,因偶而的轉小調,就絕對不再僅只是歡愉感的,但其返回大調 ,或優美不陷溺進情感的慢版,仍讓人分享到他的平靜無波。這絕對 遠遠超過他早期的「歡愉」境界,是苦難中的安息了。
莫札特去世的那年彷彿是想把未竟之志全數完成一般,在病痛中 還是維持大量的創作。其中有一首大概是為領聖餐儀式而作的宗教音 樂「 Ave verum corpus 」(KV618),簡直是無法想 像的超然平靜,四部和聲緩慢優美而無波瀾的述說基督之愛,根本無 法想像創作當時莫札特正在生命垂危之際奮鬥。
莫札特在他死前兩年,曾經跟來比錫托馬斯合唱隊隊長談了一席 話,他後來寫信給父親時提及此事。他跟隊長說:「我覺得你完全感 受不到『上帝的羔羊基督,你洗卻世上的罪,請賜予我們和平』這句 話的意思... 。我從童蒙時代(註:莫札特的父親在耶穌會受了整整 十二年的教育,並得哲學博士學位,他非常重視莫札特的宗教教育。 )就進了宗教的神秘聖殿,滿腔熱情期待彌撒開始,卻不知到底要得 到什麼....,如今經過庸祿的生活,這一切又重新浮現,並深深感動 著我的心靈,我樂於為這些聽過千百次的話,譜成音樂...。」
莫札特當年與主教之不合,顯然與主教的成見有關──好動,滑 稽可笑,動不動講黃色笑話的音樂家,怎麼可能在理論在實踐上都明 白信仰真理??
但莫札特這從來與政治無緣無關,從不知道他將在生命末期經驗 法國大革命的人,卻寫出嘲弄達官貴人,幫助一切平民的「費加羅婚 禮」,以至於貴族紛紛疏遠他,加深他的貧困。當主教斥責他沒有教 養,是個壞蛋,他卻於生命的後面十年,加入有平等思想扶弱濟貧的 「共濟會」..., 這一切都表明莫札特不是沒有信仰,而是無法把他 自己的信仰跟形式化教條僵化的宗教氣氛,與只在上流社會閒談的宗 教氣氛連結。這正是他在薩爾茲堡受困,而後貧病交加的主因。
莫札特在母親為他勞累旅途中病故後,雖然其創作有一段時間明 顯出現一反輕快風格的哀傷,但他還是寫信給父親說:「我順服上帝 的意志」。當父親病危,他貧困交加的人生中再也沒有長者的撫慰, 莫札特跟父親說:「我永遠感激我的創造者,並由衷祝福我周圍的人 都可以有像我一樣的幸福感。」最後,當他思索死亡時,寫信給父親 道:「既然死是我們生命的真正終極目的,它對我而言就不再是某種 令人驚恐的東西,而是讓我感到安寧寬慰的東西。我感激上帝讓我有 機會認識死,上帝讓我知道,死是達到真正的幸福的鎖鑰。」
看過這些出自心靈的信仰表白,就不難明白,莫札特在創作中期 離開薩爾茲堡前後,雖經歷生命中嚴重的挫折傷害與懷才不遇,卻仍 走向創作中後期的平靜愉快。這種平靜愉快絕不是不解世事,因此即 或是很容易傾向憂鬱的小調,還是充滿平靜感,最終面對死亡,竟能 創作出 KV618 的天籟之曲了!
宗教與藝術的關係,絕不是宗教扼殺藝術那般的一語化約──雖 然形式化教條,的確使藝術窒息,莫札特也曾因此憤慨向朋友說:「 作人還是不要太『虔誠』比較好!」,但形式化與教條絕不是宗教的 本意。
我們在聆聽莫札特的音樂時,多少會體會到一種非出自自我的超 然的情感,一種「不可言喻的奧秘」,因此有人說莫札特的音樂是「 超驗的音樂」,但這終歸是因為莫札特自身先從自身的生命中掙脫, 體會到一種超驗情感的向度。因此我們可以歸結:不是藝術可以取代 宗教,而是宗教真實的體會與深度,賦予藝術一種非凡的內涵,因而 走向超越的向度!
(轉載)
「巴哈帶給我們上帝的話語, 莫札特給我們上帝的歡笑, 貝多芬帶給我們上帝的火燄, 但上帝卻賜給我們音樂, 讓我們可以不用言語也能向祂祈禱。」
莫札特的音樂總體而言非常輕快愉悅,這簡直跟他的生命史格格 不入。研究音樂史的人都知道莫札特的音樂生命非常早熟,他才三四 歲就已充分顯出其音樂的才華,七歲就以神童之名周遊歐洲演奏鋼琴 ,這時的莫札特深被王公貴族們寵愛,其音樂中的歡快愉悅自然是很 能被理解的。這種歡快性質,也深深影響著莫札特的宗教音樂。他最 早的宗教音樂Kyrie(KV33)創作時年僅十歲,Kyrie的內涵是「求主 垂憐我的生命」,其實應當是深沈的信仰告白,但這絕非被人視為稀 罕天才的小小莫札特所能理解的。
但很奇怪的,莫札特到了成人,已不再因神童受人寶愛,開始在 撒爾茲堡跟主教折衝鬱鬱不得志以後,其音樂竟然還是有著愉悅歡快 的特點。正是因著這種音樂風格,音樂詮釋家開始注意在莫札特音樂 中潛藏的,突然出現突然消失的小調,不諧和音與半音階,他們都發 現這些音符在訴說著歡快之外的另一些東西,而莫札特每每在彷彿不 經意間陳述出這些情緒後,便立即以歡快,以和諧再度壓過。而這樣 的音樂風格出現最明顯的,就是在母親去世,莫札特又必須比以前更 卑屈的返回撒爾茲堡作管風琴師以後。
譬如莫札特的 E 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KV364 ), 此曲作於 1779,此時母親已過世,莫札特回到薩爾茲堡,跟主教仍舊不合,( 一年後終於徹底決裂),此曲就在一向歡愉輕快的風格中,間雜有半 音階的快速迴旋上升音符,給人很焦慮不安的、彷彿想離開逃跑的感 覺,此外還數度出現小提琴與大提琴沈重的往返對應,好像是在不安 的質問著什麼。但是這種音符的出現,都是突兀的過渡,不知何來何 去的在和諧聲中突然出現突然消失。
雖然這種焦慮感,嚴厲的大主教是不可能准許莫札特將其放入宗 教音樂的。但若仔細聆聽同期的宗教音樂C大調莊嚴彌撒(KV337), 就在其 Kyrie中,便有著間雜半音階的上升,與突然出現嘎然而止的 不諧和合音,尤其是因著其合音突然收入休止符,給人「提出問題沒 有答案」的不確定感十分的明顯。這種宗教音樂的表達,已經是十分 露骨了。
不管莫札特最終是如何的以歡快否定憂鬱與焦慮,其音樂呈現出 來的真實心靈,卻還是可以被聆聽音樂者感覺出來:莫札特渴望自由 渴望離開,對當時的生命處境並不滿意。
莫札特於 1781 年終於跟大主教決裂,據說,是大主教踢著他的 屁股,當眾很難堪的把他趕出去的。莫札特在信中告訴父親,「主教 說為他服務的人中,沒有像我這樣壞的,又說其他我都不想重複的難 聽的話,還說我沒教養...。 請你不要灰心,離開大主教我想我就開 始會教好運了。」從此,莫札特開始他更艱困的,收入極不穩定的人 生。
莫札特離開撒爾茲堡後, 於 1783 年創作了他最著名的「 C 小 調彌撒」( KV427 ),這曲彌撒因為沒有教堂儀式肯用, 終於沒有 完成,但光就其完成部份, 便有人將之與巴哈「 B 小調彌撒」、貝 多芬「莊嚴彌撒」並列世界最偉大的三大彌撒曲。 這首彌撒曲的 kyrie, 先以樂器出現沈重的主題動機後,樂器與人聲呈現二種不同 的主題賦格,人聲也分四部賦格。人聲一開始就是急遽升高再急遽下 降,給人十分戲劇性的激動感,而器樂主題重頭到尾循環反覆進行式 ,彷彿在陳述一個明知結局卻無法停止的抉擇,更襯托出人聲四部賦 格「主我求你垂憐」的哀鳴。中間「基督請你憐憫我」歌詞部份,是 獨唱清柔祈禱風,與合唱清柔祈禱風時而對話,時而互相附合。等祈 禱風結束,就又回到器樂與人聲二部賦格。
C小調彌撒的情感,已絕對不是歡快性質,也與他十歲那年創作 的kyrie相距何其之遙!但到了「信經」曲,三次輪迴的快版,把對 上帝的信心表達的又是何其明確!因此這首彌撒曲很顯然已完全不是 敷衍著主教的要求,而是個人的真實信仰告白了。他要說的不是偽善 的宗教,而是能真真實實安慰他短暫又痛苦的塵世生命的信仰。這種 告白,絕對不是要求規格與形式的薩爾茲堡所能接受。
莫札特生命中最後的貧病交加的五年,曲風再度改變,從偶而出 現突然結束的焦慮不安中掙脫,回到平靜無波甚至有些逍遙感的曲風 。譬如他去世那一年的第二十七號鋼琴協奏曲(KV 595),其流暢的 音符,因偶而的轉小調,就絕對不再僅只是歡愉感的,但其返回大調 ,或優美不陷溺進情感的慢版,仍讓人分享到他的平靜無波。這絕對 遠遠超過他早期的「歡愉」境界,是苦難中的安息了。
莫札特去世的那年彷彿是想把未竟之志全數完成一般,在病痛中 還是維持大量的創作。其中有一首大概是為領聖餐儀式而作的宗教音 樂「 Ave verum corpus 」(KV618),簡直是無法想 像的超然平靜,四部和聲緩慢優美而無波瀾的述說基督之愛,根本無 法想像創作當時莫札特正在生命垂危之際奮鬥。
莫札特在他死前兩年,曾經跟來比錫托馬斯合唱隊隊長談了一席 話,他後來寫信給父親時提及此事。他跟隊長說:「我覺得你完全感 受不到『上帝的羔羊基督,你洗卻世上的罪,請賜予我們和平』這句 話的意思... 。我從童蒙時代(註:莫札特的父親在耶穌會受了整整 十二年的教育,並得哲學博士學位,他非常重視莫札特的宗教教育。 )就進了宗教的神秘聖殿,滿腔熱情期待彌撒開始,卻不知到底要得 到什麼....,如今經過庸祿的生活,這一切又重新浮現,並深深感動 著我的心靈,我樂於為這些聽過千百次的話,譜成音樂...。」
莫札特當年與主教之不合,顯然與主教的成見有關──好動,滑 稽可笑,動不動講黃色笑話的音樂家,怎麼可能在理論在實踐上都明 白信仰真理??
但莫札特這從來與政治無緣無關,從不知道他將在生命末期經驗 法國大革命的人,卻寫出嘲弄達官貴人,幫助一切平民的「費加羅婚 禮」,以至於貴族紛紛疏遠他,加深他的貧困。當主教斥責他沒有教 養,是個壞蛋,他卻於生命的後面十年,加入有平等思想扶弱濟貧的 「共濟會」..., 這一切都表明莫札特不是沒有信仰,而是無法把他 自己的信仰跟形式化教條僵化的宗教氣氛,與只在上流社會閒談的宗 教氣氛連結。這正是他在薩爾茲堡受困,而後貧病交加的主因。
莫札特在母親為他勞累旅途中病故後,雖然其創作有一段時間明 顯出現一反輕快風格的哀傷,但他還是寫信給父親說:「我順服上帝 的意志」。當父親病危,他貧困交加的人生中再也沒有長者的撫慰, 莫札特跟父親說:「我永遠感激我的創造者,並由衷祝福我周圍的人 都可以有像我一樣的幸福感。」最後,當他思索死亡時,寫信給父親 道:「既然死是我們生命的真正終極目的,它對我而言就不再是某種 令人驚恐的東西,而是讓我感到安寧寬慰的東西。我感激上帝讓我有 機會認識死,上帝讓我知道,死是達到真正的幸福的鎖鑰。」
看過這些出自心靈的信仰表白,就不難明白,莫札特在創作中期 離開薩爾茲堡前後,雖經歷生命中嚴重的挫折傷害與懷才不遇,卻仍 走向創作中後期的平靜愉快。這種平靜愉快絕不是不解世事,因此即 或是很容易傾向憂鬱的小調,還是充滿平靜感,最終面對死亡,竟能 創作出 KV618 的天籟之曲了!
宗教與藝術的關係,絕不是宗教扼殺藝術那般的一語化約──雖 然形式化教條,的確使藝術窒息,莫札特也曾因此憤慨向朋友說:「 作人還是不要太『虔誠』比較好!」,但形式化與教條絕不是宗教的 本意。
我們在聆聽莫札特的音樂時,多少會體會到一種非出自自我的超 然的情感,一種「不可言喻的奧秘」,因此有人說莫札特的音樂是「 超驗的音樂」,但這終歸是因為莫札特自身先從自身的生命中掙脫, 體會到一種超驗情感的向度。因此我們可以歸結:不是藝術可以取代 宗教,而是宗教真實的體會與深度,賦予藝術一種非凡的內涵,因而 走向超越的向度!
(轉載)
2013年10月1日星期二
莫札特《土耳其進行曲》分析
1756 年 1月 27 日出生於奧地利薩爾茲堡 , 莫札特在1791年12月5日去世於維也納。享年34歲。
這首作品和貝多芬選自劇樂「雅典廢墟」中的土耳其進行曲齊名,但此曲的原作是鋼琴奏鳴曲,貝多芬的原曲是管弦樂曲。這首用普通舞曲形式作成的進行曲,和一般的進行曲相異,只有強調出純樸的節奏而已,而不像主題那樣採用東方的節奏或旋律,曲子完全有異國風質樸的野性美。
一七七八年六月,莫差爾特在巴黎譜寫的「A大調第十一號鋼琴奏鳴曲」 ,是一首非常有名的作品。而此曲的第三樂章指示為「土耳其風」,後來經常被單獨演奏,並俗稱為「土耳其進行曲」。
在他的時代,鋼琴這種樂器正在興起,取代了大鍵琴的地位,也因此莫札特為鋼琴創作了許多的樂曲,雖然那個時代的鋼琴是一種音量遠弱於現代鋼琴的古老樂器,但是其音色特質卻是與現代鋼琴相近的。
在莫札特總數達十七首的鋼琴奏鳴曲中,這首被標為第十一號的奏鳴曲因為這個土耳其進行曲的樂章則廣受歡迎。一般認為這首曲子應該是在一七八三年所寫,也就是奧地利軍隊擊潰奧圖曼帝國一百年紀念日時所寫。當然,採用土耳其風格寫作,也是莫札特呼應當時流行樂風的作法。此曲的第一樂章以A大調寫成,第三樂章則以關係小調A小調開始。中間的第二主題轉成A大調,即是眾人熟悉的土耳其軍號風。
十八世紀,土耳其的國勢盛極一時,土耳其的國王每次到歐洲出遊時,都帶著他們獨特軍樂對,樂隊敲響著鐘或鼓向前行進,因此各國的軍樂對也開始仿效他們,土而其進行曲便風行了起來。因此歐陸各國競相聘請他們的軍樂師做為他們軍樂隊的教師。吹奏著笛子打著鼓,外加珍奇的土耳其樂器,土耳其軍樂隊那種充滿異國情調及東方色彩的樂風,大受歐陸民眾所欣賞。
此首土耳其進行曲是莫札特的第十一號鋼琴奏鳴曲,A大調,K三三一,這首樂曲雖然名為奏鳴曲,但樂曲構造卻全無奏鳴曲型式的風格,因其最後一個樂章標示「土耳其風」,因而有了這個名稱。
一七七八年,二十二歲的莫札特離開故鄉薩爾斯堡,到曼海姆小住時,與宮廷教堂歌手的女兒雅洛西亞‧韋伯相戀,並為她做了曲子「女高音的敘唱與詠唱」,可是在父親的反對下,不得不與母親移居巴黎,不料母親竟在巴黎染病去世。此時期所作之土耳其進行曲,一般認為是欲贈送雅洛西亞的小夜曲,也或許是安慰病床上母親的搖籃曲,總之是藉著奏鳴曲之名所作具有法國風的優雅組曲。
第三樂章是類似迴旋曲式的架構?因為要成立迴旋曲的條件必須是:有一個主題與若干個副題旋律交錯出現,其中主題出現三次以上,副題出現兩次以上,形成五個以上對等的部份。但是這裡的第三樂章,土耳其風的主題(B)出現兩次,進行曲的主題(A)出現三次,末尾還附有一個尾奏(Coda),所以就架構組成上是:B-A-C-A-B-A-Coda,則進行曲風的主題應為主部,而土耳其風的主題則成為副部,副部出現於主部之前,並插入新發展的C樂段,最後還有尾奏,是一種近似迴旋曲式的架構。隨著土耳其主題的再現與反覆為此樂章一開始的氣氛,經營出異國的情調,也為此贏得「土耳其進行曲」的稱號。
在莫札特使用土耳其題材於此樂章之前,貝多芬就曾經寫過一首B大調的「土耳其進行曲」,所不同的是,莫札特加入性格分明的進行曲旋律,強化耳土其軍隊饒勇善戰的特性,並以A大調與a小調的巧妙轉換,不僅讓主題特性有更漂亮的呈現,也成為KV 331樂曲的特徵。
這首作品和貝多芬選自劇樂「雅典廢墟」中的土耳其進行曲齊名,但此曲的原作是鋼琴奏鳴曲,貝多芬的原曲是管弦樂曲。這首用普通舞曲形式作成的進行曲,和一般的進行曲相異,只有強調出純樸的節奏而已,而不像主題那樣採用東方的節奏或旋律,曲子完全有異國風質樸的野性美。
一七七八年六月,莫差爾特在巴黎譜寫的「A大調第十一號鋼琴奏鳴曲」 ,是一首非常有名的作品。而此曲的第三樂章指示為「土耳其風」,後來經常被單獨演奏,並俗稱為「土耳其進行曲」。
在他的時代,鋼琴這種樂器正在興起,取代了大鍵琴的地位,也因此莫札特為鋼琴創作了許多的樂曲,雖然那個時代的鋼琴是一種音量遠弱於現代鋼琴的古老樂器,但是其音色特質卻是與現代鋼琴相近的。
在莫札特總數達十七首的鋼琴奏鳴曲中,這首被標為第十一號的奏鳴曲因為這個土耳其進行曲的樂章則廣受歡迎。一般認為這首曲子應該是在一七八三年所寫,也就是奧地利軍隊擊潰奧圖曼帝國一百年紀念日時所寫。當然,採用土耳其風格寫作,也是莫札特呼應當時流行樂風的作法。此曲的第一樂章以A大調寫成,第三樂章則以關係小調A小調開始。中間的第二主題轉成A大調,即是眾人熟悉的土耳其軍號風。
十八世紀,土耳其的國勢盛極一時,土耳其的國王每次到歐洲出遊時,都帶著他們獨特軍樂對,樂隊敲響著鐘或鼓向前行進,因此各國的軍樂對也開始仿效他們,土而其進行曲便風行了起來。因此歐陸各國競相聘請他們的軍樂師做為他們軍樂隊的教師。吹奏著笛子打著鼓,外加珍奇的土耳其樂器,土耳其軍樂隊那種充滿異國情調及東方色彩的樂風,大受歐陸民眾所欣賞。
此首土耳其進行曲是莫札特的第十一號鋼琴奏鳴曲,A大調,K三三一,這首樂曲雖然名為奏鳴曲,但樂曲構造卻全無奏鳴曲型式的風格,因其最後一個樂章標示「土耳其風」,因而有了這個名稱。
一七七八年,二十二歲的莫札特離開故鄉薩爾斯堡,到曼海姆小住時,與宮廷教堂歌手的女兒雅洛西亞‧韋伯相戀,並為她做了曲子「女高音的敘唱與詠唱」,可是在父親的反對下,不得不與母親移居巴黎,不料母親竟在巴黎染病去世。此時期所作之土耳其進行曲,一般認為是欲贈送雅洛西亞的小夜曲,也或許是安慰病床上母親的搖籃曲,總之是藉著奏鳴曲之名所作具有法國風的優雅組曲。
第三樂章是類似迴旋曲式的架構?因為要成立迴旋曲的條件必須是:有一個主題與若干個副題旋律交錯出現,其中主題出現三次以上,副題出現兩次以上,形成五個以上對等的部份。但是這裡的第三樂章,土耳其風的主題(B)出現兩次,進行曲的主題(A)出現三次,末尾還附有一個尾奏(Coda),所以就架構組成上是:B-A-C-A-B-A-Coda,則進行曲風的主題應為主部,而土耳其風的主題則成為副部,副部出現於主部之前,並插入新發展的C樂段,最後還有尾奏,是一種近似迴旋曲式的架構。隨著土耳其主題的再現與反覆為此樂章一開始的氣氛,經營出異國的情調,也為此贏得「土耳其進行曲」的稱號。
在莫札特使用土耳其題材於此樂章之前,貝多芬就曾經寫過一首B大調的「土耳其進行曲」,所不同的是,莫札特加入性格分明的進行曲旋律,強化耳土其軍隊饒勇善戰的特性,並以A大調與a小調的巧妙轉換,不僅讓主題特性有更漂亮的呈現,也成為KV 331樂曲的特徵。
訂閱:
文章 (Atom)